【云台山大叶种】 | 在安化这个历史悠久的产茶大县,云台山大叶种,是安化黑茶定义的标准。虽然槠叶齐也被划分为安化黑茶的品种,那是因为大叶种满足不了市场容量的考虑,如果抛开市场的因素,以严格的标准来定义安化黑茶,云台山大叶种和芙蓉山中叶种是仅有的两个原生品种。槠叶齐、碧香早这两个品种全国都有,而云台山大叶种只有安化有。 |
【云台山茶种】 | 云台山大叶种是安化与全国众多产茶县在茶叶品种唯一独有的茶种。 |
【云台山土壤】 | 山上的土壤由形成于6亿年前的冰碛岩风化而成,植被土壤环境使得有机物非常丰富。 |
【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室教研室于1988年7月16日对安化云台山茶样所做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茶样 | 茶多酚(%) | 氨基酸(%) | 水浸出物(%) | 儿茶素总量(mg/g) | 黄酮类(mg/g) | 云台104 | 19.96 | 2.209 | 42.14 | 90.40 | 7.689 | 云台402 | 18.69 | 1.924 | 37.64 | 73.89 | 5.616 | 云台303 | 23.38 | 1.539 | 44.50 | 102.09 | 6.715 | 云台308 | 20.55 | 1.739 | 43.81 | 98.39 | 7.549 | 云台207 | 21.52 | 1.468 | 41.03 | 91.23 | 6.418 | 云台102 | 20.55 | 1.753 | 44.44 | 103.49 | 5.44 | 楮叶齐 | 13.50 | 3.135 | 32.74 | 68.07 | 4.830 | 云台101 | 18.59 | 0.984 | 39.94 | 93.94 | 6.784 | 云台307 | 21.52 | 1.226 | 42.90 | 97.67 | 7.152 |
【云台山茶群体种】 | 云台山大叶种学名“云台山种”。有性繁殖,属灌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原产湖南省安化县云台山地区,已有800多年栽培史。——《中国茶经》。云台山拥有着我国茶叶品种的宝贵资源——云台大叶种。自晚清以来以安化县云台山茶场及周边的山头一直是湖南红茶的标准采样点。1935年《湖南茶产概况调查报告书》所调查的52个产茶县中、大部分有引进安化云台山大叶种的记载。 |
【云台山茶】 | 叶肉肥厚,叶面隆起,叶质较柔软,色绿富光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有机含量极为丰富,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云台山种”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24-1985。作为母本,云台大叶选育出了湖南乃至全国推广的优良茶树品种槠叶齐、湘波绿、白毫早、碧香早等,被写入大学茶叶教材。天然选择,自然杂交,稳产丰产均优于其他优良品种,是制作高档茶叶饮品极为罕见的原料,被业界称为(黑茶的芯片)。 |
【云台山茶】 | 云台山坐落在安化县马路镇,以安化柘溪为界,属于“坝上”产茶基地。安化马路镇与江南镇为安化茶厂最为集中的两大乡镇,马路镇以生产绿茶为主。江南镇以生产黑茶为主。在安化95家QS认证茶企中,有十几家绿茶生产茶厂,马路镇就占了四家。云台山为安化三大有名的山头之一,一直以来生产安化绿茶,茶园保留完好。 |
【云台山简介】 | 云台山最高处真武寺海拔高998.17米,平均海拔675-863米;地处雪峰山脉北段,属典型喀斯特地貌的丘陵地带,有“高山上的平原”之说,是个9平方公里的精美盆地。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夏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降雨量为1668mm,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87天;云台山林木茂盛、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日照充足,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PH值4.5-5.5;常年云雾缭绕,自然生态环境极好,其大叶茶种是国家21个名优茶树品种之一,其叶形硕大,叶肉肥厚,叶茎粗壮,色泽油润褐亮,口感清香醇厚,汤色红亮通透,有机质丰富耐泡。云台山高海拔、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造就了云台山大叶茶的品质与众不同。云台山云海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全年200多天可看云海,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意境。 |
【云台山季节茶】 | 云台山春茶条索细嫩、紧结、色泽油润、香高味浓、叶底鲜红、茶汤透亮、滋味浓郁。秋茶与夏茶刚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汤色浓,甜度高,回甘长,滋味醇厚,叶底红稍暗。且内含物质异常丰富,茶多酚和儿茶素较高,茶芽壮多毫,另具有成熟发酵优良和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是其它茶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
【云台山季节茶】 | 云台山大叶茶种是云台山上原始野生茶,后经培育成园壮大。它具有叶肉肥厚又叶形宽大、色泽墨绿而叶质柔嫩、叶茎发达且粗壮、枝叶紧凑而叶序匀称等特点,是目前茶树品系中极为罕见的原始优良品种,也是茶树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上世纪中叶就被列为国家21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并被写入大学茶叶教材。 |
【云台山群体品种】 | 目前湖南乃至全国推广的优良茶树品种槠叶齐、湘波绿、白豪早、碧香早、桃源大叶等都是以云台大叶茶种作为母本选育出来的。云台山绿茶外形俊直秀丽、翠绿匀整、条索长直、圆浑紧细、白毫显露、形如松针;色泽和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汤色碧绿、清澈明亮;口感鲜爽、香气浓郁、滋味甜醇、回甘持久。 |
【云台山群体品种】 | 云台山茶,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绿茶按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按季节不同采摘的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春茶外形芽叶硕壮饱满、色墨绿润泽,条索紧结厚重;泡出的茶汤味浓、甘醇爽口,香气浓,叶底柔软细嫩。夏茶外形条索较粗松,色杂,叶芽木质分明;泡出的茶汤味涩,叶底质硬,叶脉显露,夹杂铜绿色叶子。秋茶外形条索紧细、丝筋多、轻薄、色绿;泡出的茶汤色淡,汤味平和微甜,香气淡,叶底质柔软,多铜色单片。 |
【大叶茶与小叶茶的区别】 | 小叶种叶片小而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大叶种角质层厚度为2—4μm,叶大柔软,且叶面的革质层则比较薄;中小叶种角质层厚度4—8μm。(注:μm=微米,1毫米=1000微米) |
【云台山茶外形】 | 外形色泽淡绿带黄、净度高。干茶干叶色黑,出现金花,少量梗。云台山一级茶叶小,青晒,紧,黑色,香气明显,稍有小梗。用来制作千两茶的干叶条索粗大,乌黑,紧度一般,老茶陈味较重。 |
【云台山茶内质】 | 内质汤色桔红,茶气重,散得快,汤略薄,入口微苦,极生津。舌面感微涩,第四泡开始好喝。单味单纯,无其它复杂风味,第五泡水温降低后,茶汤开始稍滑。发汗明显。千两叶底舒展度中等,深褐偏黑。云台山一级原料色橙红,入口苦味重,轻涩,茶气入口弱。鼻腔余韵增强且持久,回甘生津非常明显,杯底略有留焦糖香气,第七泡起苦涩转淡。叶片嫩度高,均匀度“坝下”叶好。口感入口茶气极强,舌面苦涩感重,菌花香明显,有时显酒红色,余韵强,抓喉感明显。但发酵重的云台山茶不耐泡,生津度不如发酵浅的茶。云台山毛茶汤色桔黄,略浊,茶气非常强,苦涩味小抓喉,火焙味明显,后味弱,茶气水散快。槠叶齐叶片厚而大。 |
 裸茶实拍 【安化黑茶原料的起源】 | 安化于宋神宗年间茶叶由野生变为家生,清咸丰八年开始制作红茶,黑茶在大约400多年前成为商品。根据乔家大院1900年翻录手抄本记载,安化黑茶千两茶1796年最早见于文字,记录当时长裕川收购三和茶之事况。在此之前千两茶已发展比较成熟,但现无资料可寻。 安化黑茶原料其中以芙蓉山中叶种,云台山大叶种最为出名。 |
【近代安化黑茶原料】 | 1959年,是安化茶叶历史上最光辉的一年,安化绿茶极品“安化松针”由云台山大叶种改良试制成功,献予毛主席,受到其嘉奖,并通过其秘书回函。 1954年,毕业于中国茶叶学校的肖金群,分配到安化县茶叶局,在马路镇云台山一带发现了与众不同的野生大叶茶树,叶片最大达到20多厘米,当时并不知道属于什么品种。后经采样送北京专家确定为大叶种。1957年,省农业厅组织茶叶专家朱先明,王威廉、萧玲等,到安化调查茶树品种。在云台山周边发现大叶种茶,于是连夜向省厅汇报,省厅批示迅速组织工作队驻地实验培植与推广。因发现于云台山系,便正式命名为“云台山大叶种”。 1960年,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王威廉与长沙农校刘英湘,胡美华等师生30余人,在安化县内调查,对安化的高山和低山茶树品种的经济特性进行了比较观察,首次提出了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这一品种概念。1963年,安化县茶场派技术员在云台山大叶茶种区建立了良种选育基地。1964年,湖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安化县成立茶叶技术推广站,为全省第一个茶叶技术指导站。当年,安化县茶场场长方永奎和安化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人员等带领安化县茶叶学校师生30余人,驻云台山茶场扞插繁殖云台山大叶种苗木繁育推广。1965年,在福建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安化云台山大叶种,被列为全国第一批21个群体名优茶种之一,在生产上予以推荐,并正式命名为“云台山大叶茶”,被写入大学教科书。(用县命名的茶树品种只有一个,即:安化群体品种之核心云台山大叶种,被国家评定为八个大叶茶品种之一)。1984年11月,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安化云台山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 |
【古代安化黑茶原料】 | 古代安化,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世代相传,境内岩质土壤丰富,适合茶叶生长。 由于安化本土缺乏商业文明,商业链条只能向外提供物美价廉的自然资源。茶产业在历史上几起几落,市场状况不平稳,因此,安化境内的茶叶留下了几种大的类别: |
 | 一、五叶茶:叶片狭长,宛如柳叶,故有“柳叶茶”之称,俗称“高山茶”,纯野生。片嫩者薄,老者厚,干茶色泽黑润,水色枣红,冲泡四、五次,犹不减色。本年采制者,汤稍浊而味略苦涩,贮囤一年以上者,味甘而水清,若平地茶则色味俱逊。”民国时期有少许产量。目前安化任何厂家或小作坊无产品可言,一座山上也没几棵树。 |
| 二、良种茶:为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改良,引进的一些优良嫁接品种。其特点是叶片鲜绿。比如:“槠叶齐”,在安化包家村茶园栽植较多,芽头多,生长快,适合用来做绿茶。不适合生产黑茶。 |  |
|  | 三、荒芜茶:在当年茶叶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幸存下来,没有被砍伐掉栽树的一些没人管的茶园茶树。比如:“云台大叶种”:一些内含物成份含量是其它地区茶叶的三倍。“二八茶”:一枝茶树枝上有五、六皮茶叶,安化民谚:“叶子包得盐,梗子撑得船。讲的就是二八茶,是最适合用来做黑茶的品种。” |
【荒芜茶的特点】 | 荒芜茶,属灌木型;大中叶类,一般叶长8mm,叶宽3-45mm,叶片有长椭圆、椭圆或卵圆等多种形状,其中椭圆型居多,叶脉8对左右,叶肉肥厚硬实,叶中隆起,叶质较柔软,表面色绿富光泽,种群中芽叶多呈绿、黄绿色,茸毛较多。属中生种,花萼5片,花辫6-11个,平均8个,花丝18-28枚,柱头3-4裂,子房有毛,每一茶果种子多为2-3粒,花果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由于红茶发酵对嫩度的讲究,鲜叶不适合制作红茶,也不适合做绿茶,是用来制作粗老黑茶的顶级原料。 |
【茶树地理环境】 | 有人说“高山出好茶”, 这种说法是相对的,只是宜茶地域的高山才出好茶,而安化地处北纬30°的宜茶山区。优质茶树最适海拔300~800米,高是山茶的海拔高度要求是300~800米。安化黑茶之所以有很強的地域性,境内高山之地“既常接受日光之温热,而云雾不时荫蔽,茶叶所吸收之水分又多,气象因子既良,所产之茶,品质亦特佳,俗称‘高山茶’也……,若平地茶则以天然气候之因子,感受较少,色味俱逊。” |
【茶树土壤环境】 | 从优质茶树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看:茶圣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意为乱石土壤中生长的茶叶品质为上。安化土壤肥沃,以板页岩、冰碛岩风化发育和广为分布的“砾土(俗称火岩土)所形成之土壤占71﹪,砂岩土质占20﹪,石灰岩土质占6﹪,花岗岩土质占2﹪。安化以板页岩、冰碛岩风化发育和广为分布的“砾土、所形成之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还富含人体所需的铁、锌、硒、氟等元素,据检测符合安全标准,如硒在安化茶叶中的含量平均为0.22 ± 0.05PPm(农产品硒含量不能超过0.3PPm)。安化茶叶的硒水平,是全国茶叶平均值的两倍,世界平均值的7倍,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志远的研究论文结论是:安化黑茶是“适度富硒” 的健康茶。在这类土壤中所产之茶叶,油腻光润,呈乌油色,香气浓厚,水味先涩而后甘凉。 |
 安化云台山山中岩质环境 【千两茶感观品质要求】 | | 外形 | 汤色 | 香气 | 滋味 | 叶底 | 茶叶外形色泽黑褐,圆柱体形,压制紧密,无蜂窝巢状,茶叶紧结或有“金花” | 橙黄或橙红 | 正或带松烟香、菌花香,十年以上安化百两茶带陈香味 | 醇厚,新茶微涩,5年以上安化百两茶醇和,甜润 | 深裼,尚嫩匀,叶张较完整 |
 【千两茶茶艺解说】 | 安化黑茶中的“千两茶”以其独有的加工,原生态的包装,大气的造型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千两茶”产于安化,其名来源于每支茶重千两(按老秤计算),因其重量之沉重,获得“世界茶王”之美誉,她曾是古丝绸路上的神秘之茶,其芳香穿过漠漠戈壁,给边疆的少数民族同胞带去甘甜与健康,为民族的团结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千两茶”的神秘面纱渐渐褪去,“黑美人”露出俏丽的身姿,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健康之饮。 接下来,请欣赏千两茶茶艺,并领略千两茶之独有魅力! 第一道:典雅别致醴陵瓷 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的茶具是历史悠久的湖南醴陵陶瓷。瓷质晶莹润泽,细腻美观,色泽典雅,造型别致。被誉为“东方明珠”。用它来冲泡千两茶,可谓珠联壁合。 第二道:美人卷帘登华堂 即赏茶, “千两茶”是产自湖南安化,呈圆柱状,身长约为165厘米,重31.25公斤,采用三级以上黑毛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整个茶身山三层卷包而成,内两层是蓼叶、棕叶,外层是手工编制的花格先篾篓,有诗赞云:“貌似树干却是茶,神奇之棒谁敢攀”。现层层剥开,宛如揭起卷帘,幽居深庭的黑美人款款而来。观其色,外层乌润,锯成片状茶饼,取下适量茶叶备用。 第三道:洁杯净具和清境 泡茶之前,须洁杯净具,一来表达对客人的敬重,二来提高杯温使茶性更好发挥。三来营造品茶的氛围。此刻耳边音乐轻柔飘渺,眼前茶具洁净晶莹,引人进入到一个“清、洁、静、和”的品茶境界。 第四道:资水清清育佳茗 茶是天含地蕴之灵物,千两茶的优异品质是安化灵山秀水所孕育,今天选用安化的山泉水,用此来冲泡千两茶,更能体现其色、香、味。 第五道:玉叶金支飘然至 将茶投入茶壶中,投茶量以杯的五分之一(依茶叶的存放时间及品质而定),茶叶伴着金枝飘然而下,宛若玉叶金枝的佳人随风而至,令人暇想。 第六道:洗去沧桑素心洁 将100摄氏度的开水注入杯中,并刮去泡沫,随即将茶汤倾出,因千两茶经存放而成,茶身紧洁,洗茶可以让其初步舒展,同时体现茶的真香真味。 第七道:激流回荡求琼浆 以高冲的手法向杯中注水。水直冲入杯中激起水花,茶叶随之翻转,激荡茶叶加速茶汁浸出。 第八道:甘露点点润心田 将茶汤依次均匀注入品茗杯中,茶是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命之液,点点茶汁正如甘露滋润着各民族,借此道程序预祝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建和谐社会,同享太平盛世。 场景:奉茶与茶点。 第九道:细品“茶王”论天下 千两茶汤色红艳,陈香扑鼻,细细品啜,滋味醇厚滑爽,回甘明显。现代医学证明,千两茶具有提神醒脑、消食化腻、醒酒、解毒的特殊功效,陈年老茶更是功效卓著,勿庸置疑,她将成为人类的健康,问天下,谁主沉浮?唯健康是尊! 第十道:古道悠悠千载情 临风一啜回味长,一杯香茗千载情,古道上的驼铃声曾记载了多少艰辛,又寄托了多少希望,今天,我们品着悠悠古道上的茶香,追忆昨天的茶情,喜结今日的茶缘,延续明日的茶愿,再次祝各位,品“千两茶”,享一生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