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地茶】 | 在安化县域内的茶农印象和口碑里,没有华莱人的“功效”概念,也没有白沙溪人的”品牌“概念,只有本地料和外地料这两个概念,认为本地茶就是好茶,外地茶就是差茶。实际上,没有外地茶用来做安化黑茶,即使把安化的草拔光了也做不了这么多黑茶。外地茶之所以流入安化,一是商业的因素;二是产量的因素。任何在市面上存在的商品就有它的市场,安化本地茶比外地茶确实要好一些,并不是外地茶比安化茶差,是因为外地的好茶不会流入安化,在本地就消耗了。 |
【千两茶的发现】 |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茶,因为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展现市场,并风靡东南亚。2004年东京茶博会,台湾茶人曾至贤,将保存的三支1953年的千两茶锯开一支,由此,引发了世界对安化千两茶的关注。才发展到安化黑茶现在这种全国市场开花的局面。 |
【产品外形与内质】 | 外形色泽绿黄、发酵适中,条索匀整。 |
【产品滋味】 | 口感柔和、带茶叶本香,新茶稍涩,但有很好的转换价值,存放一年后再品饮较为合适。 |
【安化黑茶就地域分类分为本地茶和外地茶】 | 一、本地茶 本地茶,即安化境内所产之本地茶,“安化之芙蓉山、花桥、枫木仑、谢家排、枞木塘、大福坪一带,产茶较多,古以芙蓉山所产者品质为佳。今以高马溪、肖家溪、马家溪、六洞茶为首,云台山,辰山、白沙溪(地名)、前乡芙蓉山、后乡龙塘、杨林、木子次之。 |
下图点击可放大 就产量言,后乡多于前乡,资江南北两岸,古代居民多以种茶为生。资江南岸产量既多,品质亦优,而尤以濂溪乡之思贤溪,西边至辰酉乡之辰溪一带,如思贤溪内之火烧洞,竹林溪内之(跳)鱼洞,大酉溪内之漂水洞、檀香洞、黄沙溪内之深水洞,竹坪溪内之仙缸洞,皆为南岸有名之黑茶产区,俗有『六洞茶』之称。 |
以“高马二溪”、“云台山”为代表的高山茶,“因茶树生长受环境影响,品质各有不同。高山之地,常接受温热阳光,云雾之地,产生阳光之漫射,如“辰山”,这些地方所产之茶,品质特佳,俗称“高山茶”。比如:东坪辰山、梅城芙蓉山、台甲山、洞市高家溪、马家溪、蔡家山、马路口云台山、龙塘乌云界、楠竹园、冷市插花岭、马头门等等,这些地区所产之茶,叶片狭长,宛如柳叶,故有“柳叶茶”之称。高山茶叶片嫩者薄,老者厚,干茶色泽黑润,水色枣红,冲泡四、五次,犹不减色。本年采制者,汤稍浊而味略苦涩,贮囤一年以上者,味甘而水清,若平地茶则色味俱逊。” |
此六洞又以跳鱼洞所产为各洞之冠,至资江北岸之黑茶产区,则以大桥、龙塘至冷市一带较多,如香炉山、黄茅坪、白岩山、黄棵界、龙塘乌云界、木子任家坪,云皮溪、猫儿岩及桃源、沅陵接壤之湖南坡、苍场、木榴、马路口镇等处,多以春茶制为红茶,夏茶制为黑茶,秋季黑茶价格较高,人力不足之茶户,始早起采制黑茶。 |
【外地茶】 | 1、益阳茶:益阳鲊埠镇内之烂柴洞、葡萄洞及马迹塘内之麈洞溪、茅屋冲等处所产者为上益阳茶,与安化仙溪、梁叶溪、长塘、小淹一带所产者品质相近,叶色红黄绿不等。益阳新桥河、桃花江及大粟港内之雪峰山、天子山等处所产者为下益阳茶,品质稍逊,但无论上益阳与下益阳之黑茶,茶叶复揉后,经过日光干燥,故其香味清淡。 2、新化茶:新化在资江上游,其杨木州的龙珠山、炉观、洋溪、沙岗、土桥等地产茶亦多。马家冲、湖田、高枫、大湾、山枣溪、夹溪、烟山、鹅溪、落雁冲一带所产茶与安化一都(冷市往西)茶亦略相似,唯靠近资江沿岸所产之茶,叶小无汁,搓揉不易成条。 3、沅陵茶:沅陵茶亦称辰州茶,沅陵县数蛇溪、大水田、猫儿岩一带,亦产黑茶,叶片多椭圆形,水色较佳,只惜产量不多。 4、溆浦茶:溆浦数黄牯井、乌鸦坪、赤水等处与安化县地接壤,所产黑茶品质亦佳;马家溪、襄家溪所产者次之,唯溆浦茶产量不多,水色较淡,在黑茶市场,尚无地位可言。 5、桃源茶:桃源数甘溪、后溪、鄢家坪、老屋棚、马路坳、插花岭、王板溪、文龙坳、十八墩、蒋家坪、管水、管水祠、黄山、涼散坳、雷公洞等处均产黑茶,且与邻近安化他县所产者,品质为佳。 6、常德茶:常德茶亦称武陵茶,产量不多,而以插花岭下之莫家溪所产较佳。 7、汉寿茶:汉寿茶又称龙阳茶,俗名溜子茶,多产于君山铺、二方湾、紫阳冲(即王家壩)石板滩、竹家仑一带,而以二方湾产者为最劣,该地茶户摘茶既用刀砍,故茎叶长短大小不一,初制加工时,叶形不整齐,叶色红绿黄黑相间,并且,用阳光干燥,鲜有香味,尤多含馊气,泡水一碗后,即不着色,前安化茶叶协会,曾严禁茶商收购,恐掺杂本地茶内,有损安化黑茶之美誉。 8、宁乡湘荫武冈茶:以上三县所产茶,向只采制红茶。近以安化茶园荒废,古代,茶贩及远往宁乡、湘荫及武冈之九洞岩、石马岗等处估价,青山采制,(就产茶地区设厂收购生茶自行采制,俗称做青山),以掺入本地茶内,所谓『进供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