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艺的变迁——复制(一) |
文章出处:《黑茶通史》 | 文章作者:郭红军 | 文章发布时间:2022/6/27 10:03:52 | 类型:安化黑茶工艺
|
成品:圆茶、沱荼、紧茶、饼茶、方茶等。 ③1939: (一)圆茶。圆茶大抵以上好茶叶为之。以黑条作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日“梭边”。以少数花尖盖于底及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盖于正面者曰 “抓尖”。按一定之部位,同时装入小铜甑中,就蒸汽受蒸之使柔,倾入特制之三角形布袋约略揉之,将口袋紧结于底部中心,然后以特制之压茶石鼓,压成四周薄而中央厚,径七八寸之圆形茶饼,是即为圆茶……每七圆以糯笋叶包作一包曰“筒”,七子圆之名即源于此。每篮装十二筒,南洋呼为一打装。两篮为一担,约共重旧衡一百二十斤。 解读:圆茶原料为春尖、谷花茶和春尾茶(黑条),不用夏茶。其各部使用原料及相关情形如下表(表6-18):

(二)砖茶。砖茶原料以黑条为主,底及面间有盖以“春尖”或“谷花尖”者。按一定次序,入铜甑蒸之使柔,然后倾入砖形模型,压之使紧,是为“砖茶”。每四块包作一包,包时块中心尚须贴一小张金箔,先用红、黄两色纸包裹,外面加包糯笋叶一层,再装入竹篮即成。竹篮内周须衬以饭笋叶。每篮十六包,每担计两篮,共重一百一十余斤。专销西藏,少数销至不丹、尼泊尔一带……此外尚有一种小块四方茶砖,仅洪记一家制造。装法包装,大体与砖茶相同,只不需贴金…… 解读: (1)砖茶为长方形(洪记制造四方茶砖,与方茶同);贴金箔与红、黄两色纸以迎合藏人心理,与南路边茶包装使用色纸原因相同。 (2)砖茶原料与圆茶同。其相关情形如下表(表6-19):

(三)紧茶。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 “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o “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㈦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 “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天下之事,往往不可一概而论的。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唯一秘诀也。紧茶每七个以糯笋叶包作一包曰一“筒”。十八筒装一篮。两篮为一“满担”,又叫一驮。净重约旧衡一百一十斤左右。专销西藏。少数销于尼泊尔、不丹、锡金一带,年可销一万六千担。其经由思茅,或思茅茶商制卖给藏人古宗者,每篮只装十五筒。两篮为一担曰“平担”。竹篮内周亦须衬以饭笋叶,篮口并须以藤片绊牢,与“圆茶”“砖茶”之装法相同,只篮形或长或方,或大或小,稍有不同耳…··每年由佛海出口茶叶原包括“圆茶”“砖茶”“紧茶”及“散茶”等数种。销地遍暹罗、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西藏等各地。内中以 “紧茶”为大宗,以西藏之销量为最大。所言茶者必称“紧茶”,而言销路者必盛道西藏也。 ②⑩ 1989:制造圆茶及砖茶用“春茶”“谷花茶”及“黑条茶”。制造紧茶用“黑条茶”“二水茶”及“粗茶”(俗称三搭货茶。制紧茶用 “黑条”,是次一级的,称为“梭边茶”,约三成;二水茶,称为“二盖茶”;“粗茶,,称为“底茶”;“二盖”和“底茶”七成)。 解读: (1)李氏虽没有说明圆、砖茶的原料配比,但做为主要原料的“黑条”,所占比例应在70c70以上;紧茶中“黑条”也占30凭。“黑条”产量大,用处亦多。 (2)紧茶纯用夏茶(黑条或称春尾)。 (3)紧茶最里层之“底茶”所用的原料“粗茶”,压制之前“须剁为碎片”,但不能潮水,潮水则霉(印人在西哩咕里秘密仿制佛海紧茶,外观虽与佛海产者相仿佛,但中心霉烂,是则不明此理也。详见下文所述)。最外层即“高品”所用的原料“黑条”,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压制完成以后,“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即“筑茶”为第一次、“潮荼”为第二次、压制完成后“放高燥处,任其堆积发汗”为第三次发酵也。表明茶农“筑茶”的原料多是用来制作紧茶的“三搭货”。 (4)黄霉者,与茯砖同,可参阅第四章陕西泾阳茯砖筑制情形。 (5)紧茶包装不用色纸,径用糯笋叶包装。其各部使用原料及相关情形如下表(表6-20):
 |
上一篇:制造工艺的变迁——初制(二)
下一篇:制造工艺的变迁——复制(二) |